江西低空文旅融合发展调研
时间: 2025-04-29 02:39:19 作者: 景区创A升A

  随着低空经济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省依托航空工业基础、自然人文资源及地理优势,将低空文旅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当前,江西已建成23个通用机场、500个直升机起降点,培育低空制造及运营企业超300家,并推出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等应用场景,例如共青城已开通庐山、庐山西海等低空旅游航线,并通过基金引导、校企合作加速产业集聚。江西省低空文旅产业在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空域管理僵化、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才短缺、市场需求局限等制约因素。为此,课题组提出了针对打造我省低空文旅全应用场景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包括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强化技术创新与人才教育培训、推动低空文旅产品多元化发展等,旨在为江西省低空经济与文旅融合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未来,江西将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低空文旅产品,推动低空经济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新引擎,为全国提供“江西方案”

  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该年度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江西省作为全国率先发布此类政策文件的省份之一,享有显著的政策优势。尽管江西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江西风景独好的品牌也呼之欲出,但旅游业暂未成为该省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展望未来,旅游业有望成为推动江西省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关键支柱产业。本报告旨在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对十国十省十市低空经济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具体实践案例,探讨其对江西省低空经济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启示,并提出加快打造我省低空文旅全应用场景的建议。

  江西省低空文旅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公众认知与消费习惯尚未突破,2024年调研显示仅12%游客愿尝试低空项目,58%担忧安全风险,37%对价格敏感,传统观光消费惯性导致空中体验未被纳入主流决策链。高成本限制需求释放,共青城热气球单次收费800-1500元,轻型飞机培训费用高达数万元,即便“低空+陆基”套餐仍超出普通游客预算,参与人群集中于高收入阶层。产品同质化与体验深度不足问题突出,现有项目以空中游览、无人机表演为主,缺乏差异化创新,南昌飞行大会等活动内容重复性高,且未充分融合赣南红色文化、景德镇陶瓷等地方特色资源。消费者安全信任度偏低仍是核心障碍,尽管已建立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整合气象与空域信息,但40%潜在消费者因技术成熟度与应急保障担忧放弃体验,科普宣传不足导致市场教育滞后

  江西省低空文旅产业面临多重发展瓶颈:产品同质化严重,低空旅游仍以传统观光飞行、滑翔伞为主,未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古村落、生态资源等特色IP,庐山、井冈山等核心景区缺乏差异化主题线;基础设施与空域资源供给不足,截至2024年仅规划23个通用机场,共青城南湖机场空域高度仅300米限制飞行体验,且低空监管平台覆盖不全导致航线规划效率低下,传统交通方式在旺季加剧拥堵68;研发技术与装备制造能力薄弱,eVTOL、智能无人机等定制化飞行器依赖进口,省内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缺失,关键技术攻关滞后68;产业链协同性不足,无人机表演、航拍等新兴业态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应急救援、气象保障等配套服务未系统化覆盖678;专业人才储备严重短缺,全省无人机操控员持证人数不足全国需求量的5%,高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毕业生实操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

  江西省低空文旅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基础设施方面,全省通用机场密度低(截至2024年仅23个),专业低空文旅机场稀缺,梅岭滑翔伞基地仅100天可飞,导航、气象等配套服务不足,航空器租赁及人力成本高企,导致庐山西海等景区低空项目仅旺季运营156。政策与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空域管理僵化、法规标准滞后等问题,低空飞行审批流程复杂(需提前3-5天提交申请),涉及军民航协调,庐山西海因航线审批限制导致覆盖范围受限,高风险项目(如滑翔伞)因安全标准缺失事故频发,地方政策与中央改革试点衔接不足6710。生态约束方面,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因生态保护政策无法扩建起降设施,低空飞行器噪音可能干扰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开发与保护平衡难度大312。尽管江西是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但实际审批效率仍待提升,政协委员提出的“当天申请、当天可飞”模式尚未全面落地,影响即时消费场景开发

  依托省内航空基地打造“低空文旅体验中心”,通过“1元飞行模拟器体验”普惠活动降低体验门槛,结合VR技术还原赣南丹霞地貌等特色景观空中视角。开发“江西低空旅游数字地图”,动态标注景区航线、价格及空域开放时段,嵌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利用KOL直播“庐山云海飞行Vlog”等内容激发年轻群体兴趣。推出“低空盲盒”产品(199元随机抽取飞行路线),以随机性激活尝鲜心理,同时嵌入保险机制强化安全信任。

  政府设计阶梯式产品体系,按飞行项目类型(如热气球、eVTOL观光)设定差异化价格,并针对家庭客群、企业团建等推出定制套餐,旺季动态调价平衡供需。通过文旅消费券定向补贴低空项目,扩大受众覆盖面;对飞行器租赁、起降场建设等环节提供税收优 惠,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同步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优化飞行审批流程,目标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可飞”,提升市场响应效率。

  两大策略通过“认知降维+成本减负”双轮驱动,为低空文旅规模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江西省正通过“文化+科技+产业”深层次地融合路径推动低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文化创新领域,以井冈山革命遗址、婺源徽派建筑群为核心打造“红色低空走廊”与“古村俯瞰航线”,结合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研学体验。同时依托《江西省关于促进低空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意见》,推出“低空+非遗”“低空+农耕”等跨界项目,如景德镇陶瓷文化空中直播、鄱阳湖候鸟监测观光,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动态呈现。

  技术研发方面,南昌航空科创城设立低空文旅装备创新中心,重点突破eVTOL短途接驳、智能导航等核心技术,引进亿航智能、大疆等头部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开发山区水域定制化飞行器,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产业生态构建上,制定服务的品质认证体系,设立产业基金对中小微公司可以提供设备补贴,并推动“低空飞行+高铁联程”票务整合,提升跨区域客源导入效率。

  人才培养采取“高校+企业”双轨制,支持江西飞行学院增设低空旅游管理专业,联合中国航空学会开设认证课程,建立省级实训基地模拟复杂场景操作。通过“青云计划”等专项工程,三年内计划输送专业人才2000人次,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安全体系方面,构建全流程认证标准,利用北斗定位和AI算法建立监管平台,通过“江西文旅云”公开企业资质,设置AR/VR互动安全课堂,实现飞行前报备、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

  产教融合层面,通航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融入企业案例开发特色专业,建立“培训-认证-就业”平台,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政策上通过税收减免、培训补贴激励公司参与,形成“航空制造-文旅应用-人才教育培训”协同生态。

  江西省正通过“基建筑基、政策赋能、生态约束、人才引育”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低空文旅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形成“认知降维+成本减负+制度创新”协同生态123。

  优先在庐山、三清山等4A级景区周边新建/改扩建通航机场,增设直升机、eVTOL起降点,升级设备延长可飞天数至全年80%以上13。部署北斗+5G通信监视网络,实现全域低空飞行“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并接入省级气象预警平台,动态调整飞行计划37。引入高端FBO提供“加油+维修+保险”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运维成本30%12。

  推广航空器共享租赁模式,联合景区、企业成立运营联盟,分摊设备成本40%1。对常态化运营企业给予燃油补贴(每架次150元)、税收减免(免征旺季增值税)及低息贷款支持,开发“低空+研学”“夜航观光”等淡季产品,客单价提升25%28。建立“一窗通办”政务平台,将飞行审批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安全记录良好企业可享“信任审批”备案制。

  在生态红线非核心区试点可拆卸式起降平台,采用碳纤维材料减少植被破坏。制定《低空旅游生态准入清单》,明确静音eVTOL等低干扰项目开发标准,建立鄱阳湖等敏感区承载力评估模型,通过预约限流平衡开发强度。推广氢动力直升机,划定噪音敏感区禁飞时段,设置排放实时监测系统。

  设立“低空经济创新团队孵化基金”,对引进的航空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最高200万元)及个税返还。联合高校开设低空旅游管理专业,建立省级实训基地模拟复杂场景操作,三年内培养复合型人才2000人次。通过“候鸟型”人才库引入省外专家,推动校企共建“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建跨区域航线网络,成立“赣鄱低空旅游联盟”,整合全省景区机场资源,推出“全域低空打卡”路线米以下空域分层管理,建立军地民协同监管平台,实现空域动态调配与“即报即飞”模式37。赣州与韶关联合开发丹霞山-瑞金红色航线,实现客源互送与收益分成。

  通过上述举措,江西计划2026年前实现4A级景区低空设施全覆盖,带动低空经济规模突破2000亿元,打造全国低空文旅融合发展标杆23。

  课题组对三清山风景名胜区、鄱阳湖湿地公园和庐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了低空文旅的发展现状,了解景区因地制宜发展低空飞行应用场景的可能性;向政府人员和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江西省低空文旅融合发展瓶颈进行了分析,借鉴十国十省十市多维优势与实践路径,提出江西低空文旅发展建议;精准定位各景区低空应用场景,促进江西低空+旅游迸发新活力。

Copyright © 2003-2015 网站地图 www.meizhimeifeng.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9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