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据统计,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贡献了50%的企业数量和46%的业务收入。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还需改善;民营经济实际参与领域相对有限;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引导不够,未能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等。
建议:一、着力健全新型政商关系。一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保护立法。尽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依法维护经营主体权益。二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投资协调机制。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投资协调工作小组,组织重大项目协调会,对民营企业投资运营中的问题高度关注。完善涉企重大政策企业家对话机制,充分听取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三是建立健全专项产业部门负责制度。在重大项目协调工作小组中,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分配给对口部门。健全企业诉求响应及咨询反馈机制,完善营商环境问题反馈和督办解决闭环机制。
二、积极为民营企业投资、运营松绑,完善公平市场环境。一是系统梳理和废除限制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持续组织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民营企业准入限制政策清理行动,围绕关键环节持续清理各类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将涉及不公平竞争、壁垒门槛等政策进行修改、清理和废除,并发布相关政策通知,定期公示清理成果。二是探索拓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鼓励各省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的长效机制,提高重大项目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引导民营企业有序进入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持续补强非公有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战略优势,抢先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三是探索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参与方式。探索建立包括民营企业投资基金运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市场化入股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民资投资途径。
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一是建立国有资本引领孵化机制。加强政府直投基金建设,鼓励各地建立天使投资基金,以市场化估值为国有资本投资标的,以投资容错机制为国有资本投资松绑,发挥国有资本在民营企业种子期、初创期的扶持作用。综合运用政府引导资金、天使投资基金、财政奖励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层次民间资本投资引导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投资引导目标。二是完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完善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利益分享机制,明确落实股份制、包干制等分红制度,允许民营企业对国有资本部分进行赎买、换购等操作。建立国有资本协约退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在国有资本直投或股权投资后允许初创团队通过协议以股权回购等方式获得公司掌控权。三是加强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吸引力。在持续建设互联互通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民企与国企享有公平接入权。
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赛道上,还存在高新技术赋能制造业不充分、引领未来产业的创新成果储备不足等问题。建议
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强源头科技供给。支持、引导企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和竞争力。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项目。
三、营造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激发市场创新创造的活力。
四、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切实发挥民营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作用。针对性提供专项服务,重视发挥民营企业集群作用,打造多样、灵活的产业集群布局。
国企央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面临着因对“人工智能质量”缺少认知和客观有效评价手段,难以跨过从算法模型到场景落地风险鸿沟的巨大挑战。建议
一是统筹全局谋划,加快构建智能经济新形态。进一步加强央企与省属企业的联动,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场景需求牵引、院所高校支撑、资本驱动的联动机制。
二是夯实质量基础,扎实推进产业场景应用创新。支持国企央企建立以质量为检验依据,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打造一体化质量服务体系。
三是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国企央企智能化发展环境。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优化国企央企在智能化创新应用方面的监管和考核制度。
实现制造强国,必须要有“新服务”的强力支撑。然而,我国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建议
一、国家层面完善生产性服务行业大类统计口径,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战略地位,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类别和指标。
二、国家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专项体系化政策,培育世界一流生产性服务中国品牌,制定“一对一”专项政策和政府统筹协调机制。
三、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出海赋能新兴产业,加大服务贸易输出,拉动中国经济新增量。
四、国家出台“两业融合”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塑造竞争新动能新优势。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目前在落实相关政策中面临着获取政策的方式及渠道有限、对政策申报程序和适用性具有一定障碍等问题。建议
一、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明确中小微企业分类标准。很多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并没有对各类企业进行调研,只是针对成熟企业,要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制定进行更详细的调研。
二、第三产业密集的地区不应套用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作为帮扶企业发展政策制定修订的参考,而应根据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提出帮扶政策,针对第三产业占比高等特点进行政策制定修订。
三、对成立五年以上的中小微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应从帮助其建立工会,将其纳入党建范围等做起,对这类企业给予具体指导。
近年来,中央及各地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但中小微企业发展依然面对着融资难等“瓶颈”。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系列决策部署,继续强化关于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决策部署,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完善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政策机制,建立完整的创新协作生态体系,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争力。
三、加快更新大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综合考虑企业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新特点,加快修订出台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并印发实施。
四、尽快完善全国统一的中小微企业统计调查制度,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发布机制。
目前,中小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主要面临缺乏对目的地国家政策法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缺少国家层面的专门机构组织引领,相关行业平台机构的协调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建议
一、加强中小企业海外拓展服务的组织引导。有关方面组建中小企业海外拓展服务机构,从国家层面支持服务中小企业海外拓展,并在海外逐步拓展服务覆盖面,推动中小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定。
二、丰富中小企业海外拓展服务的具体内容。调动整合国家有关机构和资源,积极探索提出各类支持举措,提供出海投资前的辅导培训、融资服务等保障,提供海外交易相关保险业务、建立海外发展援助平台等,让国内中小企业更好“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也是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力量。应抢抓人工智慧创新机遇、强化民营经济发展动能,高水准高质量推动国际科创湾区建设。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科创湾区的布局,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加快建设高水准“科创湾区”,加快推进产业创新政策试点。
二、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动能。开展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认定,支持民营科技公司参与国家创新计划。
三、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加快形成企业牵头的“人工智能创新共同体”,发挥大湾区“双循环”的节点优势,以大模型为抓手鼓励应用落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步伐加快,香港和内地医疗系统的合作愈加紧密,要推动香港与内地医疗的进一步融合,促进医疗人员的有效深度合作。建议
一、推动香港与内地医疗人员在共同平台工作,建立实际的业务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在具体的医疗业务上深度合作,学习彼此的医疗管理文化。
二、完善两地医疗人员交流工作制度,优化大湾区工作交流计划,并尽力将相关计划内容设为恒常政策,产生规模效应,促进香港与内地医疗长期合作。
三、更新CEPA中有关香港与内地医疗人员在两地执业的内容,逐步放宽于2002年后取得特区行医资格的医疗人员准入,扩大各种医疗辅助专业,完善统一大湾区内各地的准入规定,全面促进医疗合作和人员交流。
琴澳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琴澳一体化发展,促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是加快制定琴澳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以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国际合作试验区为战略方向,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创新集群。
二是加快推动琴澳数字技术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率先在澳门和内地之间的数字贸易和数据跨境流动领域实现突破。
三是建设人才特区,建设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对高端科技和创业人才实施更加灵活的国籍管理政策。
四是加快推进琴澳数字企业的智能化和平台化建设,通过智能化转型,培育一批平台企业。加快建设港澳数据新通道,提升数据交换效能,为数字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