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现状探讨
时间: 2024-12-22 20:34:57 作者: www.anbo104.com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国家发改委数据表明,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3%,比一季度低 0.2 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678 万人,同比增加 24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56.5%;6 月份,就业主体人群 25—59 岁劳动力失业率为 4.1%,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 年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2%。2024 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1%,比上年同期下降 0.2 个百分点。虽有季节性波动,但整体向好。例如,7、8 月受毕业季以及暑期天气炎热部分户外工作岗位减少等因素影响,失业率环比有所上升,但 9 月份随着季节性影响减弱,失业率回落。

  总体来看,我国通过一系列稳经济和稳就业有关政策的实施,在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就业服务逐步优化,为稳定就业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需求看,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向好,招聘职位持续增加。公司制作经营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这表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为旺盛。2 月份企业用工需求前瞻指数为 64.6,较 1 月份提高 0.8 个点,连续 6 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企业招聘大数据显示,企业招聘需求仍在恢复之中,2 月份企业招聘职位指数为 84.6,同比增长 23.1%,不过较 2019 年 2 月份仍低 10.7%。

  从供给看,市场求职意愿有所恢复,求职活跃度仍然偏低。2 月份,求职指数为 92.3,同比增长 13.1%,较 2019 年 2 月份仍低 20.8%。由于求职指数同比增速小于同期企业招聘职位指数增速,求职难度相对有所下降。

  目前,超过一半的企业有灵活用工的情况,并且近期灵活用工的企业比例显著增加。2 月份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用工规模 201~500 人、501~1000 人、1000 人以上的受访企业中分别有 57.9%、70.1%、77.9% 的企业有灵活用工。同时,45.4% 的企业反映 2 月份灵活用工的数量有所增加。其中,用工规模 501~1000 人和 1000 人以上的企业分别有 51.7% 和 54.0% 表示灵活用工增加。在采用灵活用工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季节性因素(19.9%),其次为招聘困难(15.1%),假期补缺和项目周期因素占比也较高。

  就业区域性不匹配问题凸显,东部和西南地区企业招聘需求旺盛,中西部省会城市求职意愿高。从重点监测的 55 个城市招聘情况看,2 月份重庆、扬州、临沂、成都、常州、东莞、贵阳、佛山、温州、济南、徐州、南宁、淮安、嘉兴等东部和西南城市企业招聘职位数均有 20% 以上的增长,其 1 月份招聘职位增速也超过 10%。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招聘职位数增速相对偏低,东北地区大连、大庆、沈阳、哈尔滨等城市排名靠后。从求职情况看,2 月份武汉、洛阳、郑州、温州、重庆、咸阳、南昌、南宁、西安、太原、天津等城市企业招聘职位数增速均在 10% 以上,其 1 月份求职人数增速均超过 20%。对比招聘职位数增速高和求职人数增速高的城市列表,区域间供需不匹配较明显,就业的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

  服务业招聘需求弱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用工需求旺盛,行业间就业分化更趋明显。2 月份,招聘职位数同比降幅较大的主要有旅游、传媒、在线游戏、耐用消费品、能源矿产、广告会展、信托拍卖、证券基金,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相应地,这一些行业的求职人数降幅也更明显。其中,酒店餐饮业受益于 “就地过年” 得到较快恢复,2 月份招聘职位数增长 15.0%,较 1 月份提高 29.5 个百分点。中介服务、物流仓储、文体娱乐、专业咨询保持较高招聘需求。1—2 月份,高技术产业招聘职位数增速较高,学术科研、计算机软件、设备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行业招聘职位数增速保持在 10% 以上,在各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小微企业招聘需求弱于大中企业,招聘求职均向大企业集中。不同规模企业就业需求分化,小微企业招聘职位数增速明显低于大中企业,招聘需求向大规模的公司集中。1—2 月份,10000 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加 33.6%,1000~9999 人的企业增加 20.0%,500~999 人的企业增加 18.2%,100~499 人、20~99 人和 20 人以下的企业则分别增加 8.2%、8.2%、1.9%,企业规模越小招聘人数增速也较小。从求职意向看,500 人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求职人数增速较高,小微企业求职意向相对较弱。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目的地、就业单位等选择上,偏好大中型城市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存在一步到位、一个单位干一辈子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失落感慢慢地加强,由此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甚至对社会产生抱怨。此外,个人外因也不可忽视。家庭地位较高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的家庭,对于毕业生就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毕业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过分强调单位的性质、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以及一些具体帮助等。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是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如果毕业生综合素养高,就更为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尽快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进而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是毕业生最终雇佣者,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致使部分学历低但很优秀的毕业生求职无门;部分单位重男轻女,使很多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没办法得到适合她们的工作岗位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逐渐重视人才的作用,逐步取消了对接收毕业生的一些限制措施,甚至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引进毕业生。但由于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一些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任旧存在,人才的自由流动还有一定困难。同时,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事、养老保险、城市流动人口等社会各项制度还不健全,措施不配套,造成政策上相互抵触,工作中相互制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我国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给就业带来很多压力。经济发展缓慢或出现倒退,必将出现大面积失业现象,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乏力。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看,我们大家可以明白这一规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地区差别会影响到对毕业生的需求,影响到毕业生的流动。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会造成专业的冷、热等现象,也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生育政策调整短期难改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这对就业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使得一部分老年群体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延长,但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每年在减少,而且速度很快,从总量上看,部分老年人选择延迟退休与劳动年龄人口降低的数量相比,“挤出效应” 十分有限。

  :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面临深度转型,服务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目前,我国产业体系调整升级,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部分行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服务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较慢。同时,产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造成部分产业工人失业。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技能素质偏低、市场就业能力不够的劳动者面临就业压力。

  从人社部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 1300 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尽管未来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但随国家一系列稳就业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预计 2015 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望与 2014 年基本持平。例如,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5G 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将带来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总量持续不断的增加。虽然经济提高速度有所放缓,但经济存量和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每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规模也在增大。同时,适龄劳动人口比例持续下降。依据相关预测,2020 年至 2030 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规模从 9.89 亿人下降到 9.63 亿人,劳动参与率从 68.44% 下降到 65.17%。经济总量增加和适龄劳动人口比例降低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使供求形势维持相对宽松的局面。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育政策调整短期难改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趋势。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供给规模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由于生育观念的转变、养育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短期效果并不乐观。例如,欧盟适龄工作人口数量不可阻挡地下降,即使允许移民数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也不足以抵消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我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将继续下降,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方面,2024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 1179 万人,同比增加 21 万。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职位和机会的相对有限,使得就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产业转型下岗工人面临着技能与新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技能素质偏低、市场就业能力不够的劳动者面临就业压力。农民工群体由于自身技能水平不适应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就业质量有待提升。例如,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受到冲击,农民工可能面临失业风险;而一些新兴起的产业对高技能劳动力有更大的渴求,农民工又难以满足这些岗位的要求。因此,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不间断地积累。经济稳步的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量逐步扩大,为拉动就业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例如,2024 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创造的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在 GDP 中的占比也在提高,餐饮、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显而易见。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蒸蒸日上,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更有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将更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密集推出 “2024 年就业援助月”、建设零工市场、推广直播带岗、“春暖农民工” 行动等多项举措,多方面强化服务、促进就业。各地高校也在积极地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对毕业去向落实率和报考率相比来说较低的专业予以停办撤销,对部分管理类、文科类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同时新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人工智能、能源与动力工程等新专业。

  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催生出多种新职业,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养老服务行业的陪诊员、保健按摩师、助浴工等新兴岗位市场需求旺盛,每天有二十单左右,每个月大概有六七百单的需求。直播电商成为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带动了店铺运营师、数据分析师等 30 个新职业。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创造了旅游策划师等新职业岗位。此外,绿色经济领域的碳效工程师等绿色新职业也慢慢变得受到关注。

  尽管我国就业形势有诸多积极因素,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和重点群体的就业仍然承压。例如,16 岁至 24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依然较高,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职难” 和 “招工难” 并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继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稳定恢复,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效衔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大学等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应建立和完善相关课程,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政府要设计框架和路线图,每个劳动者自身也应保持终身学习能力,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Copyright © 2003-2015 网站地图 www.meizhimeifeng.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9581号-1.